音乐学系
  
音乐学系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音乐学系 > 新闻资讯

四川音乐学院“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综述(三)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11/3 11:38:00   


2020年11月2日16:00,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周——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第三场讲座继续在成都城市音乐厅进行。主讲人为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马克·埃弗里斯特教授。由于疫情原因,讲座以播放视频的方式进行,讲座主持人为四川音乐学院教师王娜娜博士。 讲座伊始,马克教授提出,为什么我们要庆祝贝多芬诞辰的250周年,而不是为其他作曲家庆祝250周年诞辰?与贝多芬同时代的作曲家数量颇多,我们选择贝多芬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性地把我们的纪念仪式限制在少数作曲家的身上?在有的人看来,贝多芬的音乐比其他作曲家要好,贝多芬的音乐超越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因此我们可以在200多年后继续与贝多芬对话。 自1870年贝多芬诞辰100周年以来,有关贝多芬的纪念庆典数量颇多,同时其作品也大量出版。这些活动数量的增加、作品的出版让贝多芬的经典曲目构成了压力。于是马克教授提出了“去贝多芬中心论”,并探索了相关的三个领域:其一,重视对于贝多芬作品和二十世纪的诠释学分析;其二,关注19世纪贝多芬作品的不同改编形式,其三,通过对作曲家、剧作家以及早期版本的《菲岱里奥》被植入维也纳河畔剧院进行反思,将贝多芬重置于一个给予他同时代同等重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以此来尊重19世纪文化的现实。 首先,马克教授就第一点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近半个世纪以来,经典的概念受到了各种批评,其中大部分来自文学研究领域。这些遗赠赋予了我们三种对经典作品的批评,在音乐研究中有巨大的价值。这些批评中的前两种最容易解释,被称为保守派和自由派。对经典的保守批评认为,将作品或作曲家置于、或排除在一个特定的经典语境中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无需进一步讨论。在流行音乐或大众媒体音乐中极为普遍,但在学术论述中却很少见。另一方面,自由派批评认为,应该对“被忽视的”作曲家和作品“开放”,他们通常是女性艺术家和有色人种作曲家,以及所谓的二流大师或纨绔子弟,他们被排除在任何经典的话语之外。但马克教授并没有对经典的保守主义批评大加赞赏,也没有为自由主义批评的支持辩论太多。马克教授对经典的第三个批评是,我们仅仅是认真对待了构成经典论述基石的接受,这可以改变对经典的保守和自由批评。 其次,对于第二个领域,马克教授让听众聆听了所谓的“鲜为人知的”贝多芬钢琴三重奏,这部作品实则是贝多芬对他的《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改编。曾经有许多作曲家都对此部作品进行了类似的尝试,那么不同版本与原作究竟有什么关系?马克教授认为,在19世纪上半叶及以后,贝多芬音乐本体论的现实情况是: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都有一个复杂的版本网络,有完整的曲谱以及千变万化的改编作品,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对经典的辩证回应。 马克教授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一,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诠释学批评中较为陌生的种类;其二,我们需要在考虑改编作品和原作的轴上平衡对十九世纪音乐的理解;其三,我们需要仔细思考贝多芬音乐的语境。我们为贝多芬所设定的语境更多的是背景或框架,而不是人类学家所认为的文化网络,这并非不公平。 再次,对于第三个领域,马克教授通过回顾1805-1806年维也纳河畔剧院的历史进行了探索。他所做出的选择取决于以下事实:它们是贝多芬唯一的歌剧《菲岱里奥》的最早两个版本演出的年份。在做出这一选择时,马克教授意识到,不成为我们都想要试图理解的经典压力之下的囚犯是多么不可能。但是,仅问“在1805-1806年,除了《菲岱里奥》还上演了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事实上,直到2020年2月,首次对《菲岱里奥》剧目背景的完整描述与记录才在一系列的论文集中出现,正是为了庆祝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即便只此,(背景)框架也是如此狭窄,因为所提供的数据仅涵盖了从1805年11月20日至1806年4月10日这一阶段,即从贝多芬歌剧的首演到最后一次演出。如果将整个范围扩展到完整的两年,也就是从1805年初到1806年底,将提供更好的语境,时间上的双向扩展,同时包括维也纳主要的剧院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完善的语境。马克教授表示,我们将贝多芬的音乐放置在了与他同时代的作曲家最高层的位置,将他的作品奉为了经典,但是恰恰就是这样,让我们无法看到贝多芬的作品中更加广阔的一面,如果将贝多芬放于同期与作曲家相同地位来看,坚持去贝多芬中心论,我们将能够对贝多芬做出更多不一样的诠释。 讲座尾声,马克教授进行了总结,我们之所以要庆祝贝多芬诞辰250周年,是为了巩固一种本已僵硬的经典,这种方式严重扭曲了我们对19世纪早期剧院音乐、键盘音乐和管弦乐的理解。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与现代技术精确要求不符的音乐写作;认识到这一时期音乐文本的多价性质,并认识到改编作品在我们对音乐的解释中发挥的重要以及合理的作用;同时还要鼓励在19世纪乃至20世纪的实践中对贝多芬的地位进行回顾,这取决于对证据的审慎考察。 最后,王娜娜博士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此次讲座画上了圆满的 句号。 指导教师:陈 思 审 稿:杨晓琴 上 传:李 雪



 武侯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新都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招生电话:028-85430270 / 85430022

  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8-85430277

  艺术考级咨询电话:028-85490737 13060008118
   

请关注微博       请关注微信

四川音乐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版权所有© 2013       ICP备050166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