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音乐学系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音乐学系 > 新闻资讯

纪要丨第一日:2020年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周 ——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11/3 10:47:00   


2020年11月2日上午10点,由四川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室内乐学会主办,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处、国际合作交流处、音乐学系、管弦系、钢琴系承办的“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周——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城市音乐厅正式拉开帷幕。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音乐学系主任杨晓琴教授对学术活动周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前来聆听讲座及同步观看直播的师生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随后,第一场由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何弦老师主讲。题目为《贝多芬接受史中的“男性气质”生成》,其主要内容是以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语境为基础,梳理了他被赋予的“男性气质”、甚至是“超男性气质”形象是否与他在音乐史正典中的核心位置相关;随后检视贝多芬的男性气质在其生成过程之中,是否包含有内在的矛盾;最后,进一步的反思了新音乐学思潮中对贝多芬男性气质的阐释。 在讲座的尾声,同学们意犹未尽,何弦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问答,在场师生提出了诸如:新音乐学诠释过程中主客观的平衡、作为学者和聆听者两种不同的身份,应当去理解贝多芬的性别气质等问题,何弦老师都对此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使现场的学术气氛十分活跃。 下午2:00活动继续进行,第二场讲座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邹彦教授主讲,题目为《作为声音的乐谱——一个“读者”为中心的导言》。本次讲座以读者中心的思路出发,围绕贝多芬的乐谱版本及其声音实现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了:不能因存在主观因素而否定“演奏-教学”刊本,过分依赖Urtext的思想需得以修正;书写乐谱不是作曲家最终的想法,其内涵需要读者以各种方式不断解读;录音亦是一种乐谱版本;乐谱中凝结的不仅是符号更是声音;对书写乐谱的诠释应努力探寻超越乐谱的声音;理想声音是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等观点。邹彦通过音响、谱例、现场演奏等多种形式的结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讲座。最后,邹彦以其幽默的风格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在场的师生展开了交流,并表示很高兴能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术心得,也期待下一次的讲座分享。 由于受疫情影响,下午4:00,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马克·艾弗里斯特(Mark Everist)教授的讲座以“视频”的形式与大家见面。艾弗里斯特以《贝多芬:记忆、接受与经典》为题,向大家探讨了一些尝试“去贝多芬中心论”的备选方案,并确定和探索了三个领域:其一,重视对于贝多芬作品的19和20世纪诠释学分析,尤其思考了威廉·冯·伦茨的《贝多芬和他的三种风格》;其二,关注19世纪贝多芬作品的不同改编形式,以当时《第二交响曲的钢琴三重奏》这一改编作品为例(作者极可能是贝多芬本人);其三,通过对作曲家、剧作家以及早期版本的《菲岱里奥》被植入维也纳河畔剧院进行反思,将贝多芬重置于一个给予他同时代人同等重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最后,本场讲座在主持人王娜娜老师简要的总结中圆满结束。 指导教师:陈 思 审 稿:杨晓琴 上 传:李 雪



 武侯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新都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招生电话:028-85430270 / 85430022

  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8-85430277

  艺术考级咨询电话:028-85490737 13060008118
   

请关注微博       请关注微信

四川音乐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版权所有© 2013       ICP备05016678号